尿床后父母的態度,影響孩子的一生!
黃磊女兒尿床網友紛紛點贊:我們一起來看看黃爸爸是怎么處理的呢
小孩子尿床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,但之前看到演員黃磊在微博上分享了一條關于女兒尿床的微博,竟引得網友紛紛點贊!
妹妹問:你知道我怎么尿床的嗎?
黃磊答:因為你做了一個夢,夢見自己要尿尿,所以就到處找廁所,終于找到了后就尿了,然后你感覺到涼涼的,醒來后就發現自己尿床了。
妹妹無比崇拜地看著黃磊說:哇噻,爸爸你怎么知道的?
網友們打趣道:
本是一件日常小事的分享,但我看了黃磊微博里的字里行間,以及網友們有趣的留言,深深地被觸動了。
對大多數有過尿床經歷的孩子來說,這絕對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,羞愧、害怕、自責……往往會產生各種復雜的心理活動。
而黃磊的回答值得我們學習。
沒有生氣也沒有責備,幽默又生動地講了一個“做夢找廁所”的故事,輕松的態度消除了女兒的緊張和不安,感同身受的描述給予了孩子共情,消除了女兒的羞怯,讓女兒即使因為“做錯事”,也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認同。
為這樣和諧的親子關系點個贊!
以小見大!
毫不夸張地說:尿床雖然是小事一件,但父母的處理態度,卻關乎著孩子的一生。
同樣是尿床,尹建莉老師曾講過一個女孩尿床的故事,讓人印象深刻。
這個女孩的父母都是小學教師,對她有很好的早期啟蒙教育,在各方面要求也很嚴。
但是在女孩5歲的時候,一件小事改變了她的整個人生軌跡。
這件事就是,5歲的她有一天尿床了。
父母為此大驚失色,責備地說到:
“你2歲就不尿床了,現在都5歲了,怎么還尿床,越長越倒退了。”
父母的話讓她非常緊張,當晚因為過于擔憂,很晚才睡著,誰知早上還是尿床了。這下子,父母更不高興了,說到:
“你是怎么搞的,昨天尿了床,今天怎么又尿了,是不是成心的啊?”
媽媽一邊抱著她的濕褥子曬到外邊,一邊罵她丟人。
爸爸威脅她,如果再尿床就對她不客氣。
可想而知,父母這些話,讓女孩的內心充滿羞辱和恐懼,在接下來的一個晚上,她害怕地不敢睡覺,直到困得堅持不住,才沉沉睡去。
結果,她第三次尿床了。
父母震怒,不但責罵,還罰她當晚不吃飯、不喝水。
從那時起,她開始隔三差五地尿床。父母看打罵解決不了問題,就帶她找醫生看病,吃了很多中藥西藥,都沒有用。
這件事情幾乎毀了她的一生。
從5歲到18歲,天天濕漉漉的褥子、尿布以及屋里的異味,是烙進她生命的恥辱印記。她原本最美的童年和少年時光,因為尿床毀得徹徹底底。
考大學時,為了避免住集體宿舍的尷尬,她放棄了名牌大學的報考,選擇了離家近的一所普通大學;
大學里,不敢談男朋友,自卑的心理讓她拒絕了所有向她求愛的男同學;
工作后,談過兩次戀愛,都是因為對方發現她這個毛病后,選擇了分手;
不堪承受如此屈辱的她,在第二段戀情后,選擇割腕自殺,被救;
……
直到她成年后,慢慢意識到自己尿床的毛病并不是生理性的,而是父母的緊張和打罵造成的。
她出離憤怒,用自殺和絕食逼迫父母向她認錯,瘋狂地向父母喊出她心底積壓多年的屈辱,當她宣泄完自己的情緒,這個毛病居然奇跡般地開始好轉。
孩子尿床后父母的態度,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!
就如尹建莉老師說的那樣:
教育中,有太多這樣的蝴蝶效應,本來小事一樁,家長完全可以用輕松愉快的態度來解決,甚至不需要去解決,問題也會自行消失。
但由于家長用嚴厲的方式來對待孩子,不但無助于問題本身的解決,還會給孩子留下經久難愈的心理創傷,嚴重的甚至可以毀滅孩子一生。
尿床后,孩子有多害怕你知道嗎?
前沿心理學調查顯示,尿床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竟然排到了第三位,僅次于父母離婚和吵架。
尿床后的孩子,最大的心理感受是什么?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的小說《山羊不吃天堂草》,里面有一段主人公尿床后的心理描寫,對我觸動很大。
明子突然一下醒來了。身子下面的溫熱感也一下子變得十分明確。一個意識猛然跳到腦海里:尿床了!
他用手摸著褥子,證實著尿濕的面積。情況真使他害臊和不安:褥子幾乎都濕了,并且濕得很透,能絞出水來。他一動不動地躺在濕乎乎的褥子上……
當自己用身子去焐干濕漉漉的褥子時,明子有時甚至對自己有一種深深的仇恨。
這是一個少年尿床后的痛苦,他不想這樣,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。
他只有躺在濕漉漉的褥子上,與其說是要焐干褥子,不如說是用來懲罰自己。
是的,懲罰自己!尿床產生的羞恥感和自卑感,讓心理上還很稚嫩的孩子感到無比的痛苦,仿佛只有懲罰自己,才能“贖罪”一般。
這個時候,如果再得不到大人的理解,甚至父母用言語來恐嚇他們,那他們該是多么的無助和恐慌。
同樣,一個網友心酸的分享,讓我們心疼:
他這樣講到:
“跟媽媽的關系不好是自己這輩子最大的遺憾,不知道為什么會一直和媽媽冷戰。
后來才知道,原來我三歲的時候曾因為一次尿床被媽媽打了個半死,害怕到第二天晚上不敢睡覺,快到凌晨的時候才鼓起勇氣對媽媽說自己想尿尿。很久以后我的記憶里還有媽媽死命打自己的畫面。”
“而小我一歲的弟弟卻從來沒有這樣的煩惱,甚至一直尿床到11歲。并且弟弟和媽媽的關系非常好,早早的結婚生子,人生一帆風順。”
“長大后的我似乎變成了媽媽的累贅,不能和媽媽獨處,也不能再想這些事情,一想就眼淚止不住,崩潰到哭聲都抑制不住,太痛苦了!”
同樣是尿床,媽媽對待自己和對待弟弟的態度截然不同,雖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媽媽區別對待兩個孩子,但不同的對待方式,產生的結果真的是天壤之別。
國外的一所醫學院的研究發現:
尿床后,父母的事后態度決定了孩子以后的性格發展方向。
沒有受到懲罰的孩子,不會因尿床這件事感到羞愧和否定自己,而受到懲罰的孩子尿床的次數會更為頻繁,長久的惡性循環,會讓孩子產生抑郁的心理,生活質量也較差。
孩子尿床是件小事,當爸媽的能不能正確對待才是大事。
我們要了解,孩子的排尿控制能力是一個需要不斷發育完善的過程。
大約2~3歲時,孩子開始有排尿的意識,并能逐漸學習控制排尿的沖動,直到他們能夠順利抵達衛生間排尿。
大多數孩子在3~4歲時能很好地控制白天排尿,在這個階段孩子夜間尿床是很常見而且正常的情況。
當孩子5歲時,夜間排尿控制能力逐漸發育成熟,也比較少尿床了。
如果5歲以上的孩子還是頻繁發生夜間尿床,我們就要考慮遺尿癥的可能。
但是,父母越是強調孩子的尿床行為,反而越是給孩子施加心理壓力和負罪感,可能會造成孩子習慣性遺尿。
所以,很多時候的尿床,它不僅僅是一個生理控制問題,而更加是一個心理問題。因為尿床對孩子來說,是非常令人沮喪的體驗。
5歲以上尤其是學齡期的孩子對自我的形象非常在意,尿床會讓孩子自信心受損,甚至影響到方方面面的社交。
到底如何對待孩子尿床這件事才是正確的呢?
心理專家說:孩子尿床,不把它當成問題,它就不是問題。
孩子們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敏感的多,父母的一個眼神、一句嫌棄的的話,他們都能從這些點滴的細節中察覺父母的態度,自己是不是又犯了錯。
那父母們該怎么做呢?
控制住自己的情緒,不要訓斥指責孩子
家長千萬不要一上來就破口大罵,該洗的洗,該換的換,云淡風輕地讓這件事就這么過去就好了。別把這件事掛在嘴巴上一直不停地說,更別把孩子尿床的事情拿出去當笑話一樣大肆宣揚。
在早期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
科學的如廁訓練最好是在孩子一歲半到兩歲左右進行。父母需要有足夠耐心,且多以鼓勵為主,而不是強迫孩子。
可給孩子準備一個可愛的小便盆,估摸孩子該上廁所了,可鼓勵孩子坐在上面玩,等待孩子自然尿出來。
尿床后多關注孩子的內心活動
如果察覺到孩子因尿床這件事感到害羞、緊張與慌亂時,及時得給孩子一個擁抱,安慰安慰他們,引導他們說說自己為什么會尿床,不是又做夢找廁所啦?
不要讓尿床成為他們難以啟齒的事情,建立好親子間和諧的溝通渠道。
最后,希望各位父母都能站在孩子的角度,體會到他們的心情,就如網友說的這樣:
更加希望大家都能認識到尿床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過程,時間或長或短,大多都難以避免,不要因為一件小事去暴躁的發脾氣,甚至威脅恐嚇孩子。
不然,在家長的高壓之下,不但解決不了問題,還有可能給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。
同樣,在教育我們的孩子的過程中,別把弦繃得太緊,大事嚴肅對待,小事輕松處理,不要事事都用強。
因為教育就是這樣,只有張弛有度,方能收獲蔚然驚喜。